笔杆子素材库 首页

在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04-09 笔杆子素材库

  目录/提纲:……

  一是分类培养改革初见成效

  二是卓越工程师培养实现突破

  三是招生质量持续优化

  四是导师队伍建设提质升级

  五是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1、深化分类培养改革,构建差异化育人体系

  一是完善分类培养制度框架

  二是打造差异化导师团队

  三是建立分类评价机制

  2、攻坚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重构课程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平台

  三是打通人才输送通道

  3、严控招生质量,健全分类选拔机制

  一是优化初试科目设置

  二是强化复试科学性

  三是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

  4、强化导师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导师育人能力与工作实效

  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导师培训机制

  二是打造“理论+实践”双轨课程体系

  三是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四是完善考核激励与动态管理

  5、探索AI+研究生教育新形态,培育数智时代拔尖人才

  一是建设“AI+课程”体系,重塑教学范式

  二是打造智能教育平台,赋能科研创新

  三是深化产教协同,培育AI应用能力

  四是构建AI素养评价体系,保障教育质量

  ……

  在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既是总结过往的奋斗历程,更是锚定未来的改革坐标。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家对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我们仍需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研究生教育再攀高峰。

  过去的一学年,是学校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的关键一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分类培养改革初见成效。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现“双轨并进”,修订完成9个一级学科的差异化培养方案,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智能医疗工程”等6个产教融合型专业学位项目。学术学位研究生发表SCI/SSCI论文较上年增长18%,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成果转化率提升至42%,校企联合研发项目突破200项,初步形成“学术强基、应用赋能”的育人格局。

  二是卓越工程师培养实现突破。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牵引,与华为、中车等12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沉浸式工程实践平台”,开发24门项目制核心课程,首批入选学生100%参与国家重大工程课题。全年获省部级以上工程创新奖项37

  ……略…… 

  导师推行“双聘制”,从华为、中科院等机构增聘200名产业导师,明确产业导师每年驻校授课不少于32学时、全程参与论文选题与答辩。2025年12月前建成分类导师库,实现师生双向互选精准匹配。

  三是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学术学位论文评价突出理论创新,引入国际同行盲审制度,要求博士论文外审专家中_学者占比不低于30%;专业学位论文采用“产品研发报告+应用效益证明+行业专家评审”的综合评价模式,2026年起工程类硕士论文必须有企业应用证明方可送审。教务处需在6月底前出台《研究生分类培养实施细则》,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2、攻坚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契机,构建“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新型培养范式。

  一是重构课程体系。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专业试点“技术攻关项目贯穿式教学”,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拆解为课程模块。例如,将某型光刻机研发中的精密对准技术转化为“超精密机械设计”“光学系统集成”等6门核心课,由校企双导师联合授课,学生需在课程中完成不少于3项技术改进提案。

  二是创新实践平台。联合中国商飞、国家电网等企业共建8个“沉浸式工程训练中心”,模拟真实工业场景。要求硕士生在中心累计实践时长不少于400小时,并完成“企业需求-技术攻关-产品迭代”全流程项目1项,企业导师根据项目完成质量签发“工程能力认证证书”。

  三是打通人才输送通道。建立“卓越工程师蓄水池计划”,与重点行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2025年遴选50名博士生进入“工程师-科学家双轨道”培养计划,前两年在校完成理论创新,第三年起进入企业担任技术总监助理,毕业时同时获得学位证书和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推荐资格。研究生院需在第三季度前完成《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修订,明确校企双方权责清单。

  3、严控招生质量,健全分类选拔机制。研究生招生要成为人才筛选的第一道滤网,实现“精准选才、科学育才”。

  一是优化初试科目设置。学术学位2025年统考科目增加“学科综合素养测试”,包含文献综述撰写、实验设计等能力考核;专业学位全面推行“案例型考题”,工程管理硕士笔试增加“施工现场突发问题处置”情境分析题。命题委员会需在每年5月前召开行业专家咨询会,确保考题与前沿需求同频共振。

  二是强化复试科学性。学术学位复试实行“五维考察法”(基础知识30%、科研潜质30%、创新思维20%、学术志趣10%、心理素质10%),要求考生现场解读本人本科科研笔记或竞赛方案;专业学位复试设置“项目攻坚模拟”,考生在8小时内团队完成指定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由企业专家现场评分。所有复试环节全程录音录像,建立追溯问责机制。

  三是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建立“优秀本科生夏令营”梯度选拔体系,4月启动“春苗计划”吸引双一流高校绩点前15%学生;7月举办“卓越工程师挑战营”,通过48小时极限研发任务筛选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对优质生源实行“奖学金包”激励,推免生最高可获10万元/年资助。

  4、强化导师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导师育人能力与工作实效。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与全面发展。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导学关系复杂化、学生心理压力多元化、科研团队协作专业化等新挑战,亟需构建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的导师培训体系。

  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导师培训机制。针对新聘导师、中青年骨干导师、资深导师等不同_,实施差异化培训计划。新聘导师需通过“岗前必修课”掌握研究生教育政策法规、学术伦理规范及导学沟通技巧,重点强化“育人责任意识”;中青年导师需参与“能力提升班”,聚焦科研指导方法、团队协作管理及心理健康疏导等实务技能;资深导师则通过“高端研修班”学习国际前沿教育理念,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指导模式。同时,建立“导师成长档案”,记录培训参与情况与指导成效,作为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二是打造“理论+实践”双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设置“师德师风与教育情怀”“学术指导方法论”“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科研团队文化建设”四大模块。例如,邀请全国模范导师开展“如何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案例教学,组织参训导师模拟处理学生学术不端、心理抑郁等场景,提升实战应对能力。此外,推行“影子计划”,选拔优秀导师赴国内外顶尖高校进行为期1个月的跟岗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三是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依托校院两级平台,推动导师参与跨学科团队建设。例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交叉学科项目中,组建“导师+行业导师+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组,引导研究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设立“导学关系创新实验室”,通过团体辅导、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导师掌握团队协作激励技巧,如冲突调解、目标共识等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生 ……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