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底,我从图书馆借来了王蒙的那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可以说这次阅读是有着鲜明动机的——自己即将参加公务员考试,将来所处的工作环境很有可能就是机关,于是很想弄清楚:年轻人在组织部做了些什么?五十年代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于今天而言是否仍旧具有参考意义?我又能借鉴到什么?
小说不过三十多页,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更是通俗,没有丝毫的阻碍,等读到“他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响领导同志办公室的门”时我还在下意识地往下翻,却发现小说就此结束。说实话,心里有些失落,难道就这样收场了?
末了,我又把小说读了一遍,试图去了解刘世吾、林震、赵慧文、韩常新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对话中那些高度概括的话语。抛却了之前的种种苛求,第二遍的收获增添不少,作家笔触的敏锐与细腻隐身于文字当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慢慢品味。
主人公林震原本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因为成绩突出,被调到区委会做组织工作,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林震倒成了学生,接受着纷繁复杂的再教育。新生活的开始总是让年轻人充满希冀,林震积极地展开了自己的工作——尽管遭遇了不少阻碍,尽管也和赵慧文一样“皱起了眉头”,但刺激中仍不失激励。可是,渐渐地,林震目瞪口呆了,怀疑恍惚了,娜斯嘉式的生活态度遭遇到了“条件成熟论”,遭遇到了“领导艺术”,所有的努力就像击中了厚厚的墙壁,转瞬间化为乌有。
与赵慧文的交谈让林震明白了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着像散布在空气中的灰尘般的缺点。韩常新是金玉其外,只会用几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刘世吾则是看透一切,漠不关心……对比之下,林震因为拥有青春,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四处碰壁。最终,事情的复杂性让他惶惑不已——“那,怎么办呢……”。赵慧文莫名其妙的的回了一句“是啊”,显然,她给不出答案,毕竟,她也曾热血沸腾过。最后压抑的赵慧文只好让“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竞赛”,“自己奖励自己”,为的是驱除对工作……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某国企公司青年志愿者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