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素材库 首页

关于加强国企管理人员“八小时外”行为监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02-03 笔杆子素材库

  

  关于加强国企管理人员“八小时外”行为监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八小时外”管理,历来是国企管理“链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八小时内,国企管理人员在单位工作,有各级组织管理,有规章制度约束,容易把握;“八小时外”,即俗称的业余时间,是规章制度难以约束的时间段。然而事实证明,“八小时外”往往是各种问题的高发时段,各类治安案件、家庭矛盾、个人纠纷、交通事故等大多发生在八小时外。统计表明,近年XX集团发生的数起党纪政务处分及一起职务犯罪案件,其苗头隐患、违纪违法行为也多数始于“八小时外”,其他区属国企的情况大致相同。

  这些问题的发生,势必影响国企管理人员自身和家庭的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可能抹黑国企形象。可以说管不好“八小时外”就干不好“八小时内”。

  一、国企管理人员“八小时外”在干什么

  ………… 

  小时外”生活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八小时外”生活基本满意或满意的比例达到55%;在意愿选择上,更喜欢与自己家人一起活动占45%,喜欢朋友家庭间的占33%,单独活动的10%,喜欢单位组织仅占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访者更喜欢小型多样、带有个性特点的活动,如小范围的外出郊游、家庭聚会等,对那些兴师动众、大而全的组织活动兴趣不浓。这也表明,受访者的需求倾向可能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搞联欢、讲热闹有些偏差,他们更希望多参加一些有内涵的,融知识性、趣味性,且能展示体能、智慧和自我风采的活动。

  二、当前“八小时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过去企业的规章制度多是针对“八小时内”制定,对“八小时外”的行为缺乏专门、系统的要求和规范。针对国企管理人员“八小时外”管理的要求和评判标准,除了涉及党员干部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国家法律法规,多数国企缺少管理要求和内部配套制度,对国企管理人员因“八小时外”非职务行为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只能套用机关事业单位规定,配套处罚的依据往往不够充分、合理。今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出台后,也进一步突显出制度落地的迫切性。

  (二)管理基础比较薄弱

  具体表现为:管理网络不健全,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制度落实不严格,责任追究流于形式:管理者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主动性不强;被管理者不太接受,存在抵触情绪;外界不良诱因较多。相对而言,正面引导和负面制约力还比较薄弱。

  (三)管理举措有些被动

  具体表现为:谈心谈话流于形式,主动出击了解情况不够:分析研究不充分,提前预判不强;引导调控不主动,跟进措施不够有力。存在用应付代替作为,以处置代替管理的现象,致使相关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取得实效。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制度不健全降低了管理的针对性、操作性和主动性。对国企管理人员“八小时外”活动怎么管、管什么?没有专门的规定。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评判标准不太统一,管理者管多了怕侵权,管少了又不到位,操作起来束手束脚,管理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二)八小时外活动存在隐蔽性、复杂性的特点,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八小时外属于_支配的时间,往往有很强的随意性和隐私性,行踪难掌握,情况不了解,管理者常常感到无从着手。

  (三)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有的单位认为,“八小时外”活动是个人隐私,单位不该管;有的认为,“八小时外”行为即使违法犯罪也是由个体自己负责,单位不用管;还有的认为,下班后“看不见、抓不着”,单位没法管。这些错误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对“八小时外”活动的有效监督管理。

  四、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教育引导,统一思想认识

  一要弘扬企业文化,提炼打造好“入职第一课”,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国企管理人员树立积极健康的“幸福观”,立足岗位成才,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自觉将个人的 ……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