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三是如何构建人机协同的党建工作机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党性原则与人文温度
一、筑牢思想根基,深化理论武装新境界
1、构建分层分类学习机制
2、创新理论教育载体
3、强化实践转化成效
二、夯实基层基础,构建组织建设新范式
1、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
2、严控组织生活“质量关
3、严抓材料审核“责任关”
三、打造党建品牌,激发融合发展新动能
1、实施“党建+学科攀登”计划
2、推进“一院一品”特色创建
3、建立品牌孵化机制
四、锻造先锋队伍,彰显担当作为新气象
1、设立“党员先锋指数”考评体系
2、实施“揭榜挂帅”攻坚行动
3、构建“传帮带”成长生态
……
在学校2025年基层党务工作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召开2025年度基层党务工作培训会,主要是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部署基层党务工作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指引下,基层党务工作者既是党的理论传播者,更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实践者。并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党建工作既面临“智慧赋能”的新机遇,也面临“本领迭代”的新挑战。一方面,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为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精准化、智能化的工具,例如通过构建“党员思想动态分析模型”,可实时追踪学习成效、研判意识形态风险;借助“智慧党建平台”,能实现组织生活在线督导、党务流程自动化审批,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略……
,将课程思政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习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可牵头开发“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建设”系列微课,供全校教师共享。青年教师跟进学,实施“青苗计划”,组织新入职教师参与“红色导师”结对培养,通过参观校史馆、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高校路线、撰写师德践行承诺书等活动,强化政治认同与教育使命。
2、创新理论教育载体。打造“流动的思政课堂”,联合地方红色教育基地,每学期组织教师赴井冈山、延安等地开展“沉浸式研学”,将理论学习与乡村振兴、科技报国实践结合。开发“智慧党建”平台,依托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理论测试+案例分析+互动问答”一体化学习系统,设置“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模块,将学习积分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
3、强化实践转化成效。建立“理论学习—问题清单—整改台账”闭环机制,要求各院系党组织每季度提交1份“党建引领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例如,可推广“双带头人”工作室经验,推动党员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牵头立项校级以上项目不少于50项。
二、夯实基层基础,构建组织建设新范式
1、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建立“三审三公示”制度,对入党申请人实行“政治审查、群众评议、支部研判”三级审核,全程公示培养考察情况。例如,在研究生党员发展中,增加“学术诚信档案”核查环节,对存在论文抄袭、学术不端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优化发展对象结构,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要求教师党员发展对象近三年教学评价排名前60%,且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教改项目。强化发展流程规范,编制《党员发展工作手册(2025版)》,明确材料清单、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对培养考察表、政审材料等实行“双人双核”制,杜绝“材料造假”“带病入党”。
2、严控组织生活“质量关。推行“主题党日+”模式,每月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教学示范课”“主题党日+科研攻关”等活动。例如,工程学院党支部可结合“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组织党员教师与学生共研智能建造技术。建立“三会一课”观察员制度,校党委组织部选派青年党务干部列席基层支部会议,现场反馈问题并纳入党建考核。对连续3次无故缺席组织生活的党员,由支部书记约谈并限期整改。
3、严抓材料审核“责任关”。实行“痕迹管理”,开发党员发展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等材料全程留痕,确保可追溯、可倒查。建立“负面清单”机制,对材料填写不规范、时间逻辑错误等问题,按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延长考察期等处理。2025年计划开展2轮全覆盖交叉检查,通报典型案例不少于10起。
三、打造党建品牌,激发融合发展新动能
1、实施“党建+学科攀登”计划。实施重点学科示范工程,在国家级一流学科所在学院试点“双带头人”全覆盖,要求学科带头人牵头组建“党员科研突击队”。例如,人工智能学院可成立“党员算法攻关组”,在医疗影像识别、智慧城市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建立交叉学科融合平台,由校党委统筹,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经管学院等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开发“科技伦理”“红色工匠精神”等跨学科课程包,2025年实现全校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
2、推进“一院一品”特色创建。文科学院要打造“文化育人先锋队”,组织党员教师编写《中华 ……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在全市办公室系统培训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