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基层作战现场安全员建设现状
(一)作战现场安全员设置和职责
(二)设置安全员的重要性
(三)作战现场安全_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安全员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岗位专职与基层力量薄弱的冲突
(二)高素质要求与能力不足的矛盾
(三)制度执行与现实成效的差距
三、下一步解决措施
(一)健全专职安全员制度、统筹多种救援力量,着力破解“无人管”难题
(二)健全专业化培训体系、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突出专业人干专业事
(三)加强紧急救援力量建设、备足后备救援力量,守住安全底线红线
四、结合XX实际展望基层安全体系建设
(一)以机制建设为牵引,提升现场安全_
(二)以实景训练基地为依托,推行持证上岗制度
(三)以跟踪考评为抓手,促进安全员能力不断提升
……
全市基层作战现场安全员体系建设的探索
摘要:灾害事故固有的危险特性决定了消防救援队伍在开展救援行动时,将不可避免的要面临风险。特别是改革转隶后,维度上“全灾种、大应急”职责使命大幅拓展;强度上出警任务大到森林、地震各类特种灾害事故,小到送水、抓猫等群众需求。深度上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各类灾害事故交织叠加,救援难度不断增大,伴随而来的是更大的作战风险和不断增加的人员伤亡。为此,本文以基层安全员为切入点,阐述其在作战现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基层安全员建设现状,总结面临困境,并结合个人消防工作经历从“专职安全员制度建设、安全员持证上岗、紧急救援力量建设”三个方面为基层作战现场安全员体系建设提出个人见解,以供参考,并结合XX实际展望支队基层安全员体系建设。
关键词:基层队站;安全员;安全体系建设;资格认证
关于减少和避免指战员伤亡事故的课题,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设置专职安全员、执行职业健康、统计和分析指战员殉职事故等措施加强消防员职业安全建设。经过几十年探索,形成一套围绕指挥员、安全员和紧急救助小组为“铁三角”的安全_体系。经过实践,该体系为减少消防救援人员伤亡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安全员为突破点,结合个人工作经验以及基层调研实际,探索作战现场安全员体系建设思路,为强化安全_、减少人员伤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一、基层作战现场安全员建设现状
作战训练安全工作一直是我们队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局到基层队站,都将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总队已制定出台《全省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重点任务清单》《消防救援站作战安全_工作导则》等多项文件,对安全员职责任务、培训要求多方面进行了明确,为安全_体系建设提供
…………
老兵”对安全员的指令充耳不闻、我行我素。而安全员碍于面子和对“老兵”的畏惧,对出现的不安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发生、任由发展。加之基层指挥员对安全员岗位的不重视,其在作战现场不具有威信和话语权。
二、基层安全员建设面临的困境
基层作战现场安全员设置对减少和避免作战人员伤亡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岗位设置流于形式、现场_形同虚设、人员“不会管、不敢管、不想管”问题突出,分析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岗位专职与基层力量薄弱的冲突。根据有关文件要求,作战现场至少应设置一名专职安全员,同时不可担任除安全管理外的其他工作。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基层队伍力量薄弱,安全员时常身肩多职。如表1“四组一长”作战编成人员安排所示,单队站出动至少需19人,关键岗位至少安排12名业务熟练的在编消防员。目前XX支队共有9个有编队站,除去特勤和区大队下属消防站编制为30人以上。其余县,有3个队站为15人编制,4个队站为10人编制。仅重要岗位的12人就已经超出大多数队站的编制人数。在作战现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专职安全员能否保持安全管理的专职工作成为一个较为艰难的事。
(二)高素质要求与能力不足的矛盾。安全员作为作战现场指挥权限仅次于指挥员的岗位,对其个人能力素质有较高要求,特别是近些年,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要求我们掌握更先进的灭火救援手段和技战术措施。作为安全员,对现场进行全面评估、预判潜在风险、执行安全措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与之对应的是现实安全员个人能力不足的矛盾。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队伍改革转隶后出警种类囊括火灾扑救、交通事故、地震、化工、水域、新能源、绳索救援等各类灾害事故,加之安保执勤、公差勤务,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基层力量捉襟见肘,日常训练和学习时间有限。另一方面是队伍对安全员培训不成体系。队伍改革转隶后,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升级,开展的专业化培训囊括各类灾害事故,但针对安全员的培训仍较少,虽在专业化培训过程中或多或少穿插安全员内容培训,但缺乏单独针对安全员的专项培训。
(三)制度执行与现实成效的差距。作战训练安全有一整套的制度支撑,对安全员的工作职责、设置要求、_流程皆有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表面化、形式化、走过场、补记录、应付检查等现象。据调研了解,就建筑火灾扑救,安全员在内攻登记上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内攻人员数量记录不准确,存在现场管理混乱,人员进出频繁,导致未逐一检查登记每个内攻人员;2.记录方式不合理,未事先制作固定格式的记录板,安全员随意制作记录内容,导致记录情况不清晰;3.制度落实意识不强,内攻时现场未设置安全员,或安排经验浅、能力弱的人员担任安全员。
三、下一步解决措施
当前基层作战现场安全员个人能力不足、培训不成体系、基层力量薄弱、既定制度难以落实,导致作战现场安全员如同一个“隐形人”,无法发挥安全管理作用,更谈不上减少和避免作战人员伤亡。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专职安全员制度、统筹多种救援力量,着力破解“无人管”难题。一是设立专职安全员岗位。“窄视效应”决定了作战人员不可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进行有效的规避。所以必须设置专职安全员,作为一种熔断保护机制,及时制止不安全的作战行为,发出安全提示和提供解决措施,最大限度保障作战现场的行动安全。二是分灾种设置安全员。安全员是极具专业性质的一个岗位,特别是在目前“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求下,需要掌握建筑火灾、交通事故、地震、水域等各类灾害事故特点、处置程序、安全事项,显然这放在一个人身上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所以根据个人能力素质、结合队伍作战编成,分灾种设置安全员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优势,最大限度保障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三是树立安全员威信。根据调研掌握,基层队站安全员多由消防员担任,少数为干部和专职队员。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身为消防员或专职队员,在执行现场安全管理时,作战人员是否服从命令,是否严格按照管理要求开展作业。俗话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安全员制度建立简单,难在执行。所以要在制度上明确专职安全员在现场的话语权。当然除制度规定外,在日常的训练中要严格落实安全员点评制度,在作战、训练结束后由安全员进行讲评,逐步树立其在队伍中的威信。四是融合多种形式救援力量。以上措施也仅仅是解决了现场安全员设置的制度问题,但基层人手短缺,专职安全员设立难以执行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关于健全完善中国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和国家队、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力量体系”。在基层消防站无法增编的现实条件下,积极推进招录政府专职队员招录,强化乡镇“一队一站”建设,突出企业专职队、社会救援力量协同处置,着力破解基层人员短缺,作战现场“无人管”的难题。
(二)健全专业化培训体系、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突出专业人干专业事。在解决现场安全员“无人管”的问题后,“不会管”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该问题,一是严格安全员的选拔任命。作为现场专职安全员,关乎作战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放一个业余的人在这个位置,后果不可想象。一个严格的安全员选拔任命程序,可以为我们筛选出大部分符合要求的人。目前现行的文件要求仅仅是提出安全员需要有5年以上的工作任职经历,但这远远不够。有任职经历不代表有相应的能力,一个合格的安全员必须从心理、生理、业务技能等多个方面通过考验。推行安全员持证上岗制度,设置一整套严格完整的选拔考核程序,囊括安全员所具备最基本的业务素质,根据不同灾害种类的安全员设置不同类别的考核;强化心理素质考核,在复杂严峻的灾害现场,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才能发挥好个人能力,所以心理素质应作为安全员的必考项。与人社部门同步开展资格认证,提高社会的认同度,以及证书的含金量,提高证书与实际救援相匹配的能力。二是建立系统化培训和跟踪考评机制。一个合格安全员的成长离不开系统的培养,只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日积月累的严密训练、实战的经验积累,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安全员 ……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