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建设背景
(一)原有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二)医院管理系统改造难度大
(三)医共体建设急需信息化支撑
二、主要措施
(一)领导重视,高标准谋划
(二)稳步实施,高质量建设
(三)总揽全局,高要求部署
三、实施效果
(一)聚焦群众需求,开启智慧服务
(二)聚焦临床需求,打造智慧医疗
(三)聚焦发展需求,探索智慧管理
四、项目特色
(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打造卫生信息化建设新样板
(二)字典统一,分级管理,打造医共体数字管理新模式
(三)区域协作,集约高效,打造医共体协作新机制
(四)医卫融合,慢病管理,打造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新格局
五、下一步计划
(一)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二)深挖数据价值助力医共体建设
(三)持续推进医疗数据综合治理
……
市卫生健康局医疗卫生系统整合方案
近年来,XX市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打造全国先进、省内一流的信息化示范工程为目标,坚持把惠民便民、改善医疗服务和提升就医体验放在首位,用整体性、协同性思维来谋划框架体系,着力推进“智慧医院+智慧医疗”全新升级。
一、建设背景
当时,我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问题非常突出,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原有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市直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主业务系统最早建于1998年、最迟20xx年,当时全国还未系统出台统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及规范,全市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与新出台的建设标准差距较大,电子病历数据未结构化、标准化,各业务系统存在技术陈旧、信息隔离等问题。且市一医院、市中医医院的医院管理系统承建公司和市妇幼保健院电子病历系统承建公司已濒临倒闭,不能提供后续服务,存在很大的网络a全隐患。
(二)医院管理系统改造难度大。按照新的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及医共体医疗业务系统需求,各医院系统改造投入多、难度大、时间长且不能保证数据质量,达不到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要求。国家卫健委提出,二级以上医院都需要建设医疗信息集成平台,若各医
…………
平台、HIS、电子病历、影像、检验、输血、体检、心电、互联网医院、自助机服务等 34个业务系统,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上线运行。关于硬件部分,在政务大数据管理局和中国电信建立2个机房,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计算、网络及存储云资源,采用“双活数据中心+备份”的方案,保障业务应用、中间件、数据库以及底层存储的高可靠性。软件部分,依托1个医共体集成平台与2个数据中心,有力支撑全市连续诊疗与资源共享,各机构功能、流程既集中统一又兼顾差异化。118个集成平台交互服务接口确保各医疗卫生机构各业务系统之间能实时共享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与临床数据,便捷开展健康服务。
三、实施效果
(一)聚焦群众需求,开启智慧服务。“一网联通”将健康服务沉到“网底”,实现城乡就医“同频共享”。构建一体化医疗格局。群众就医就诊,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掌上宜医”小程序,选择XX任意一家市直医疗机构进行分时预约挂号、门诊费用缴纳、住院预交金缴纳、检验检查报告跨机构连续查看、体检报告跨机构连续查看、排队情况实时查询、药品或耗材收费价格查询等互联网医疗服务,居民健康档案及身份识别、电子病历、诊疗信息、报告单结果等信息在不同医院互通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可采用“基层缴费+上级检查”的模式,省时省事。从乡镇接诊到完成检查只跑1次,相比以往患者到上级医院挂号、排队、缴费等系列步骤,检查时间快了5倍以上。转诊患者还未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就能看到患者在基层卫生院的检验、检查结果与病历、医嘱情况,提前做好准备。转诊患者到达后,扫描转诊单上的条码,完成入院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比以往至少节约1小时。远程医疗打破空间限制。远程移动查房让患者不用转院就能得到医共体专家团队的“床旁诊治”。根据病情需要,还可与国家、省、宜昌市级专家“近距离”接触,便捷享受更加专业的诊疗服务,既减少舟车劳顿,减轻就医负担,还节省了患者就医时间,有效解决了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问题。
(二)聚焦临床需求,打造智慧医疗。统一平台支撑实现“一键会诊”。依托市人民医院建设成立“XX市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和“XX市远程影像中心”,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心电、DR、CT等医疗设备统一联网,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心电、影像等资料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到“两中心”,疑难心电图、影像图由诊断中心专业医师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将诊断结果通过网络反馈到病人所在的乡镇卫生院并给予治疗建议。如此一来,既可保证诊断质量,不延误病人的治疗,又助推基层医生提高诊断能力。“两中心”自202x年7月1号运行以来,截至202x年11月底已经为全市11个乡镇完成远程心电7983例、远程影像3637例。远程诊断打破诊断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实现了“互联网+分级诊疗”的新模式。方便医生开展多点执业。因全市医疗机构软件系统统一,市直医院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可以用自己的工号登录系统,切换到基层科室即可操作。遇到需转诊的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可开上级医院的药品、检验检查或向上级转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基于医共体数据中心的相关智能应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丰富的医疗健康知识库,为医生提供诊断规范、临床路径、病历模板、病历质控、专业知识智能推送等临床辅助决策支持,赋能医生专业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医共体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质化。影像诊断中心引入AI技术,对肺结节患者、肋骨骨折病人进行AI辅助诊断,实现秒级识别病灶,极大节省了读图判图的时间,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完成辅助诊断7万余例。医生可通过区域360视图快速调阅患者在医共体内其他医院的病历、处方、检验检查报告等临床信息,方便全面快速掌握患者既往信息,进一步畅通专科疾病患者的绿色通道,有效提升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
(三)聚焦发展需求,探索智慧管理。打造数字疾病管理,及时掌握疾病发展动态。通过对区域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数据的分析,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打造数字监管驾驶舱,提供决策支持。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并结合管理人员权限将数据分为门诊运营分析、临床科主任运营分析、院长决策支持管驾驶舱、运营管理数据四大主题,分别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床位占用、药占比、出院病种、抗菌药物使用、手术占 ……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合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