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素材库 首页

在2025年县人民医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部署推进会上的讲话

03-08 笔杆子素材库

  同志们: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作为衡量医院综合实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和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犹如一把精准的标尺,全面衡量着我们医院在医疗服务、管理效能、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表现。今天,我们召开2025年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部署推进会,目的是通过全面梳理过往工作,精准把握当前形势,明确未来努力方向,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我院绩效考核工作迈向新高度。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认知,领会绩效考核重要意义

  (一)明晰考核价值,助力医院长远发展。一是绩效考核是医院发展的“导航仪”。其涵盖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多维度指标,为医院发展提供清晰方向。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与优化,医院能明确自身优势与短板,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确保医院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绩效考核是提升竞争力的“助推器”。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绩效考核成绩是医院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优异的考核成绩能吸引更多患者、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提升医院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医院在区域医疗市场的竞争力,为医院发展赢得更广阔空间。三是绩效考核是规范管理的“校准器”。考核指标对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促使医院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加强内部监督。从医疗质量_到运营成本控制,从人才队伍建设到信息化管理推进,绩效考核推动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二)顺应医改趋势,履行医院社会责任。一是绩效考核契合医改目标。当前医改聚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优化资源配置等关键领……略……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不及时,无法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质量管理制度执行监督力度不足,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未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影响质量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运营效率指标审视,挖掘改进潜力。一是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床位周转率方面,部分科室存在床位闲置与患者等待住院时间过长并存的现象,反映出床位调配管理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床位动态管理机制。设备利用率方面,部分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预约时间较长,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同时存在设备重复购置的情况,造成资源浪费。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不合理,存在忙闲不均的现象,一些关键岗位人员短缺,影响医疗服务的正常开展。二是成本控制与费用管理需加强。医疗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成本核算不够精细,无法准确反映各科室、各项目的成本消耗情况,不利于成本控制和成本效益分析。在耗材管理上,存在耗材浪费现象,高值耗材使用监管不到位,导致医疗成本增加。在医疗费用控制方面,部分患者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不高,反映出在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三是运营管理流程存在优化空间。门诊就诊流程中,患者在挂号、缴费、检查、取药等环节存在多次排队现象,流程繁琐,影响患者就医体验。住院服务流程方面,入院手续办理时间较长,出院结算流程复杂,导致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在后勤保障服务流程上,物资采购、设备维修等环节存在响应不及时的情况,影响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行。

  (三)持续发展指标分析,突破发展瓶颈。一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困境。人才引育机制不完善,在人才引进方面,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难以吸引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医务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导致人才成长缓慢。人才激励机制不足,薪酬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未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和贡献,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学科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学科发展规划不够明确,缺乏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学科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学科带头人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学科带头人缺乏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学科团队建设薄弱,学科内部人员之间协作不够紧密,缺乏团队凝聚力和创新力。在学科科研能力上,科研投入不足,科研项目数量少、层次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弱。三是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医院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各业务系统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影响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硬件设备老化,软件系统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医院发展和绩效考核的需求。信息化人才短缺,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医疗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应用。

  (四)满意度评价指标反思,优化服务态度。一是患者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医疗服务态度方面,部分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方式不当,缺乏耐心和同理心,导致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医疗服务质量方面,如手术效果、疾病治疗效果等未能达到患者期望,影响患者满意度。就医环境方面,医院的候诊区、病房等区域存在环境嘈杂、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给患者带来不良体验。二是医务人员满意度需关注。工作压力方面,随着患者数量增加和医疗服务要求提高,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职业发展方面,由于人才培养和晋升机制不完善,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受限,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薪酬待遇方面,与工作付出相比,部分医务人员认为薪酬待遇不合理,影响工作热情。三是社会满意度需持续优化。医院社会形象塑造方面,宣传推广工作不到位,社会对医院的特色技术、服务理念等了解不足,影响医院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在公益医疗活动开展、健康科普宣传等方面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职能,影响社会对医院的评价。

  三、精准施策,全力推进绩效考核工作

  (一)强化质量管理,筑牢医疗质量根基。一是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医疗质量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管理格局。修订完善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开展诊疗活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制度的知晓率和执行力。二是加强医疗质量过程控制。建立医疗质量实时监控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预警。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质量_,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等,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强化医疗质量环节管理,严格执行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安全。三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分析会议,对医疗质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查找质量问题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加强对改进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与评估,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疗质量改进活动,开展质量改进项目和品管圈活动,提高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能力和水平。

  (二)优化运营管理,提升医院运营效率。一是加强医疗资源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学的床位调配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患者住院需求,合理安排床位,提高床位周转率。加强设备管理,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性能评估,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根据科室业务量和工作需求,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二是严格成本控制与费用管理。完善医疗成本核算体系,细化成本核算项目,准确核算各科室、各项目的成本消耗。加强耗材管理,建立耗材采购、使用、库存全流程管理机制,严格控制耗材浪费,规范高值耗材使用。加强医疗费用控制,严格执行医保政策,规范诊疗行为,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三是优化运营管理流程。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对门诊、住院、后勤保障等运营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简化门诊就诊流程,推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一站式服务等模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和等待时间。优化住院服务流程,缩短入院手续办理时间和出院结算时间。加强后勤保障服务流程管理,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效率。

  (三)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