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作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奋力谱写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一、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完善高校思政体系和铸魂育人机制,以强大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源源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重要阵地。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理论根基。必须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认识,紧紧抓住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关键环节,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政课建设,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思政课建设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体系,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要义和实践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高校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理论、从成就中汲取力量、从文化中找到共鸣,自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必须聚焦思政引领力,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近年来,“田野里的思政课”、“车间里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高校学生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街巷,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在社会实践中坚定信念、锻炼本领、增长才干。把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新征程上,要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带领学生感应时代脉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可感的场景、案例、故事,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功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协同育人。建强思政教育数字空间,以信息技术赋能,推动思政课内容革新、方法革新、样态革新,为高校学生搭建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贯通的育人机制,不断拓展立德树人的空间和渠道。
二、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