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的“孝”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等经典表述。
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仁恩可推于外,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持的基本伦理信念。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我们理应深入透彻地了解其历史演变进程。
原始的孝观念甲骨文“孝”字反映了商人的孝观念。
我们翻阅商代文献,对于其孝观念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尚书·太甲上》云:“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
社稷宗庙,罔不祗肃。
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尚书·太甲中》云:“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等等。
从这些材料来看,在殷商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并没有变成虚无,而是在冥冥之中注视着后人,故而对先人的孝是一定要放在第一位的。
由“奉先思孝”一语可知,商人的孝主要指事奉先人,而非孝敬在世年老的父母。
这种“追孝”不是殷商人专有的发明,而是一种自远古流传下来的事神传统。
孔子曾说:“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可见夏代就是把孝敬鬼神放在极端重要位置的。
对在世父母的孝要让位于对先祖鬼神的孝,这是注重鬼神的时代通行的道理。
由此可见,夏商的孝观念,属于神本文化的范畴。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