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曾开凿过多条河渠并逐渐形成大运河水系,历史上的大运河一般指贯通于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和贯通于元朝的元明清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是为申请世界遗产而提出的专有名词,包括隋唐大运河、元明清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长度最长、利用时间最久的人类水利水运工程杰作,其开凿肇始于春秋时期,主体工程建设历经春秋战国、隋唐、元明清三个阶段。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凿的邗沟成为中国大运河成型河道的最早一段。
隋炀帝先后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重修江南运河,疏通浙东航道,形成隋唐大运河体系。
元朝忽必烈组织开辟了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后来逐步形成直通南北的元明清大运河基本格局。
中国大运河纵贯3200公里,在2500多年的岁月更迭中所承载的实用功能和文化价值被普遍认同,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构建起中华民族跨越时空的精神家园,浓缩为象征中华文明时代延续的精神内核,成为支撑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符号和国家文化名片。
大运河史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在关联密切。
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和大运河史交织在一起,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拓展、连接、导引自然水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