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全体人民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国家本世纪前期规划的宏伟目标。那么,学者、政府一些部门都提出了许多方案和措施,其中许多不能说没有道理。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大多数人富起来,是种几亩土地,是依靠政府主导发展经济来解决就业,是靠政府给予,还是有更好的思路?我认为,需要简洁而准确地从经济学上仔细探讨。
劳动不仅是生产经营的一种要素,也是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人民生活普遍能不能富足,关键决定于劳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能力强弱。人民基本生活的富足,主要来源于:绝大部分劳动者能不能就业,能不能充分工作,有无稳定的工资收入,以及工资收入能不能随着GDP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而这决定于劳动力的需求规模。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有一些认识和思路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只要GDP增长较快,就会有就业,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其实,如果GDP增长的大部分是广场、马路、培训中心、办公楼等等时,不会显著增加后续的就业,也就不会带来持续的就业收入;如果GDP的分配中,劳动分配的能力弱,而政府分配的能力强,则工资收入相对增长会较慢。二是认为,企业要上规模、上档次,只要投产,就会增加就业,就会有GDP财富,人民就会富裕。其实,大规模的企业,虽然在GDP产出方面贡献较大,但是,其一般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其资本/人的比率较高或者很高,这种企业相对资本而就业的劳动者越来越少,经济规律上讲,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因此,重点发展大企业战略,结果是:资本分配的能力较强,而劳动分配的能力较弱;资本所有者富,而普通劳动者收入低,甚至失业。因此,经济增长强劲,并不意味着人民就一定会富足,也并不代表人民生活水平就一定能同步提高。
劳动力工资的增长冲动,决定于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在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时,即使政府提高最低工资的水平,也不能使工资总额有所增长,因为企业会拿用工的办法……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