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养老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养老应走市场化的道路;另一种认为养老应走福利化的道路。
其实,单纯探讨养老市场化抑或福利化,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养老这一概念非常复杂,牵涉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层面内容。从经济层面来说,养老牵涉到社会保障;从社会层面来说,养老牵涉到服务模式;从政治层面来说,养老牵涉到社会稳定与发展;从文化层面来说,养老牵涉到思想观念的转变。
因此,对养老问题的解读,至少应该在两个层面上来讨论,即经济层面的养老保障与社会层面的服务模式。
毫无疑问,对养老保障的讨论应该立足于社会福利的视角,这是应对“银色浪潮”冲击的前提。建立一个普惠性的养老保障制度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老龄化的社会结构需要养老的经济保障制度,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核心。有了基础性的经济保障,老龄社会的各种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建立全覆盖的养老保障制度,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建立普惠性福利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否必然意味着养老服务的福利化呢?是否意味着养老模式的发展必须置于政府的主导之下呢?是否所有的养老服务产品都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呢?这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应该属于政府让渡的一部分。
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并非一回事。养老服务不该完全由政府来主导或提供,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而不是福利化的道路。
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养老服务需要依靠购买方和提供方的共同交易来完成。只有市场才能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产品,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人均已超过3000美元GDP的当下,老人们有权利要求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享受更高品质的服务。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有在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上与国际接轨的养老机构,但极少数作为标杆与样板的养老机构,并没……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领导者核心能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