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25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确保稳定安全优质供给对“三农”全局至关重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四个最严”等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部署要求,“产管”并举、“严优”并重,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落地见效,深化农兽药残留问题治理成效,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质增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一、实施靶向监管,精准治理农兽药残留突出问题
(一)深入开展重点品种专项整治。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实施“听民意办实事”项目的总体部署,按照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深化重点问题农产品药残攻坚治理的要求,统筹协同推进“整治食用农产品生产、储存、流通环节存在的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大排查、隐患大清理、问题大整治百日行动”“整治假劣种子、化肥、农药损害农民利益问题专项行动”等集中整治工作,确保取得实效。各乡(镇)结合本乡(镇)实际情况,制定药残问题突出品种及地方特色品种“一品一策”治理措施。开展种养主体再排查,应纳尽纳,全覆盖建档立卡。掌握药残与种养方式、上市季节、价格走势的关联规律,制定各品种问题易发时段表,分时段实施分类监管,压实针对性巡查检查、精准速测上市把关等措施。配合加强生产过程管控,推动分品种制定以质量安全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技术规范,加强农兽药科学使用、种养密度管控等源头治理。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产地收购商名录,督促产地收购商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指导开具、收取承诺达标合格证和检测报告。强化与市场监管部门衔接,针对重点问题品种开展联合整治。
(二)强力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工作定位,坚持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部门协同的原则,聚焦种子、化肥、农药等重点农资产品,紧盯生产经营单位、农资经营集散地、游走商贩以及网络电商平台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整治假劣种子、化肥、农药损害农民利益问题专项行动,持续巩固严的氛围,切实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协同有关部门加大网络售假打击力度,对农民群众反映的网络遇假购假线索,每案必核、从严查处。在春耕、三夏、秋冬种等重点农时,加大对制售假劣农资、销售禁用农药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继续开展农资领域普法宣传活动,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常识,指导农民从正规渠道科学购买农资产品,提高农民群众识假辨假意识和能力。定期公布违法典型案例,以案示警发挥震慑效应。
(三)全面加强直供学校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主动与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接,及时动态更新直供学校农产品生产者名录,每学期开展培训,发放禁限用及易检出药物清单。对直供种植养殖者实施重点监管,每周至少巡查一次,药残风险高的问题品种实行批批速测。对直供学校种植养殖者开展专项监督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跟进执法,通报有关部门。督促直供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严格落实法律规定,每批次附带承诺达标合格证供应。
二、强化监测预警,织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护网”
(四)扎实开展风险监测。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2x年第1号)、《中共X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通知》(X〔2025〕X号)等要求,紧盯重点品种,坚持问题导向,合理设置监测参数,将氯吡脲、噻苯隆、赤霉酸等膨大、防腐、保鲜类化学物质以及重金属指标纳入相关监测,抽检兼顾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对“三前”环节收购、储存和运输的食用农产品均开展监测,实行特色、小宗、名贵品种三年轮动监测,重点问题品种连续监测,不断扩大监测覆盖面,农业农村部门定量检测数量达到2批次/千人,全县抽检样品690批次,发现问题及时跟进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形成系统风险防范机制。直供学校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实施重点监测。落实农产品快速检测要求,规范农兽药残留速测行为,大力推广胶体金速测法,指导乡镇以禁用和易超标常规药物为重点开展胶体金速测筛查,守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道关口。鼓励生产主体通过自检或委托检测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