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而驻村帮扶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全国两会也强调了乡村振兴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为驻村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纲领。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必须下足“慢功夫”。这就如同“十年磨一剑”,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持之以恒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略…… 下足“慢功夫”,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乡村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比如,有的乡村为了发展工业,引进了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经济收入,但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我们村在生态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长期规划和持续投入。我们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整治河道,清理垃圾,确保水源清洁。为了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方式,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发展绿色产业。比如,我们在发展林下经济时,注重生态平衡,采用科学的种植养殖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文化传承:“潜移默化”润乡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在驻村帮扶过程中,我们要下足“慢功夫”,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但是,当前一些乡村的文化建设存在着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不够重视。比如,有的乡村为了应付检查,搞一些表面的文化活动,却没有真正将文化建设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我们村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从乡村的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营养,挖掘和整理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我们修建了村史馆,展示乡村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文化,让村民了解乡村的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文化讲座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培育文明乡风方面,我们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我们还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举办暑期辅导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文明乡风逐渐形成,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人才培养:“精雕细琢”筑根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在驻村帮扶过程中,我们要下足“慢功夫”,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目前,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空心化;另一方面,乡村缺乏吸引人才的政策和环境,难以留住人才。为了解决人才问题,我们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我们通过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和技术讲座,提高村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二是引进外来人才。我们制定了一系列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