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在此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精准剖析现存问题,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之策,全力以赴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去年,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牵头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调研,成果丰硕,为我们今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再次深入调研,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情况,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现状梳理:成效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XX区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成效显著。自202x年起,面对数量可观的高校毕业生,我们积极作为。在政策兑现方面,切实为众多困难毕业生送去希望。“三支一扶”计划的顺利实施,招募了62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为乡村振兴、基层公共服务等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成果斐然,提供了508个见习岗位,发放见习补贴90.94万元。这些见习岗位如同桥梁,让毕业生们从校园平稳过渡到职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有力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就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发放创业扶持补贴65.15万元,帮助怀揣创业梦想的毕业生迈出第一步,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为103人发放场所租赁补贴61.65万元,极大地降低了创业初期的成本压力;发放创业贷款32人661.3万元,为创业项目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助力众……略…… 求人数83133人,但达成就业意向仅5000余人次,个别企业招聘成功率不到10%。
就业培训方面,各部门资源未有效整合,针对性不强。我区人社、农业、妇联、残联等部门都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培训资源得不到整合共享。培训内容往往不能很好地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效的结合,造成培训资源重复浪费。此外,我区就业培训主要以短期理论课为主,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培训对象参与培训的意愿主要体现为“补贴”及“证书”,并非真正为了提升职业技能。经实地调研,个别培训机构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为继。例如,XX区公共职业实训基地受德宏北路延伸段(二期)等配套工程停工影响,202x年仅开展了四期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共计182人。又如,XXX师范学院创新创业中心负责人调整更换,目前处于空置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
相关部门服务保障也存在短板。一是毕业后续跟踪不精准。我区由于缺乏高校毕业生跟踪服务平台,难以精准掌握辖区高校毕业生情况。无法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职业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困难,导致服务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就业帮扶不细致。高校就业帮扶多以咨询指导与资源支持等方式进行,以满足“有业就”为目标,而对于毕业生如何“就好业”,缺乏深入的指导和支持。没有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个体差异、职业兴趣和特长,难以帮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三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就业创业政策宣传面还不够广、普及率还不够高。部分高校毕业生不知晓毕业五年内创业能够领取求职创业补贴与场租补贴;有的待业毕业生不清楚见习待遇中有60%是国家保障的。这使得许多毕业生因不了解政策而错失享受政策优惠的机会。四是政策吸引力不足。区税务局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24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然而,现行针对一般_的税收政策优于该专项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政策,导致政策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无法有效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高校毕业生自身职业规划也有所欠缺。一是求职观念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更注重就业质量和内在精神感受,愿意花费更多时间来思考职业选择,“慢就业”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选择。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兴趣与职业的契合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二是内外认知偏差。毕业生对外部职场环境的了解有限,往往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等渠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存在片面性和虚假性,导致他们的职业预期与实际情况产生矛盾与心理落差。主观上拒绝就业,存在“低不成”“高不就”情况。同时,一些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兴趣和潜能的认知模糊,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缺乏明确的目标,无法精准科学匹配合适的岗位。三是缺乏社会锻炼。毕业生主动提升职业技能的意识薄弱,在校期间更多地专注于理论学习,实践工作能力有限。未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认为这些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由于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因素,对毕业生吸引力不足。从相关招聘网站统计信息来看,202x届毕业生择业意向中,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占比达到68.59%。
二、解决路径:精准施策破难题
(一)深化产教融合,畅通供需渠道
一方面,大力推动供需动态平衡。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社交平台等,积极弘扬工匠精神,宣传技能人才的成功案例。通过制作专题节目、采访优秀技能人才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技能人才的成长历程和职业成就,引导他们树立多元成才观念。在教育领域,加大对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专业技能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设施设备,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程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鼓励职业院校根据XX区产业发展实际,如特色农业方面,结合本地农产品种植、养殖特点,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旅游产业方面,围绕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设置旅游管理、导游服务等专业;新型工业方面,针对本地工业发展需求,开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动态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同时,制定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教育培养目标,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联合培养。例如,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衔接。
另一方面,提升产业教育匹配度。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在XX区投资兴业,拓展经营领域,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吸引企业入驻。尤其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这些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扶持中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市直机关2025年党建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