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素材库 首页

如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03-03 笔杆子素材库

  工农城乡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城乡融合发展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提升到全新的战略高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同我国城乡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要求,聚焦重点任务,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从实践看,凡是工农城乡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比较快;反之,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受到影响,现代化建设也会出现波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统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最终目标同样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二,实现过程的统一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各有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向前推进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过程,必将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基础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决定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关系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趋向,但并没有统一模式。我国“并联式”推进现代化的路径,决定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然建立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基础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调整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结构性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关系从二元结构体制中逐步解放出来,带来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乡面貌的改善。新征程上,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我国这样复杂的城乡关系问题。这一方面在于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促进规模巨大的人口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迁徙、安居,推动城乡整体实现现代化,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照搬。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是以高度“压缩时空”的方式进行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西方发达国家曾用了几百年,由此带来城乡关系的急剧变迁。在这种背景下,处理好城乡关系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系统性重塑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