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xx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对政协工作的要求,在“渝事好商量”协商平台统领下,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变革重塑,探索建立“一镇一事商量办”、镇街“一会三室”等常态化履职载体,推动“渝事好商量”直抵基层、直达群众,激活了基层政协工作“一池春水”。
一、构建“能商量”机制,让政协协商在基层更加深入。改革前,政协协商仅停留在区级层面,缺乏向镇街、村社延伸的制度设计;改革后,协商平台框架和体系日渐完善“渝事好商量”真正落到基层一线。一是建立制度规范。台“渝事好商量·一镇一事商量办”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和“委员进村居”“矛盾化解委员桥”等XX个协商平台工作规则,构建区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协同和群众参与的协商议事体系,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搭建组织架构。规范设立由区政协专委办主任担任主任、镇街统战委员兼任副主任的区政协专委会X个,建立“主席会议成员+专委会”联系指导镇街政协工作机制,实现上下联动、互促互进。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原则,搭建镇街政协工作办公室平台,统筹建立协商工作例会、委员工作室和村居协商议事室,构建镇街“一会三室”协商议事体系,形成“党委书记统筹协调、统战委员牵头负责、住镇村委员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党建统领。设立X个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全覆盖延伸设立XX个镇街功能型党小组,构建“政协党组—专委会功能型党支部—镇街功能型党小组”的党组织体系,做到政协委员履职在哪里、党的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党的工作就推进到哪里。
二、精选“可商量”议题,让政协协商在基层更加务实。改革前,协商选题不够精准,协商事项不够聚焦,协商工作不够规范;改革后,建立机制、制定规范,协商议题内容更实、方法更活、程序更严。一是建立多元选题机制。坚持“党政点题、网格筛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从部门、镇街、村居、界别、企业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精选协商议题,专委会全程介入服务指导、审核把关,拓宽选题渠道,提升选题精度。二是建立联动审题机制。建立“委员群众初议—界别牵头单位、镇街政协工作办公室合议—专委会商议—主席会议审议”选题流程,层层研判优选,列入协商计划,保障选题质量。三是建立持续跟题机制。根据调研掌握和协商反馈情况,紧扣营商环境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等领域问题持续聚焦、跟踪协商。如,连续X年聚焦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我为企业跑融资”专题协商,助推银行推出“委员贷”等信贷产品,向全区中小微企业授信XX.XX亿元、放贷X.XX亿元。
三、坚持“便商量”原则,让政协协商在基层更加便捷。改革前,习惯于关门议事,协商距离群众较远;改革后,丰富协商载体,让群众参与协商更加便捷。一是依托现有阵地开展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共促,依托镇街党群服务中心、村居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场所等现有资源,探索设立镇街议事室、村居议事亭和院坝议事点,方便群众协商议事。二是延伸场地就近协商。把协商现场搬到村社院坝、小区楼栋、园区企业,引导委员主动上门与群众零距离互动,就近就地协商。如,xx区三角镇红岩村开设“瀛山之声”院坝会,常态围绕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群众身边事征集“金点子”,协商解决问题XX余个。三是多跨场景,灵活协商。采取“固定+移动”“会场+现场”“线上+线下”等形式,探索搭建远程协商、联动协商等多跨场景,增强政协协商开放度、融合度、活跃度。如,xx区媒体委员工作室创新设立X个“云端”平台,通过云端释疑、云端展示、云端直播等网络形式协商议事,推动解决群众诉求XXX个,帮销农特产品近XXX万元。
四、体现“广商量”特色,让政协协商在基层更加多元。改革前,协商主体较为单一,委员参与面不大,各方参与度不高;改革后,通过协商主体从单向延伸向多维嵌入,协商参与人员的代表性更强、关联度更高。一是突出委员参与。按照“行业相通、地域相近、职责相关”原则,XXX名委员全部进入协商平台、沉到镇街村社,有序参与协商活动,每名委员平均每年参与协商达X次以上。二是邀请多方参与。根据协商层次和协商内容,组织部门(镇街)负责人、企业经营者、项目业主、村居干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邀请行业人士、专家学者参加,广泛吸纳意见、凝聚各方共识。三是发动群众参与。畅通群众自主报名、受邀参加等参与协商渠道,探索建立群众列席政协全体会议、专题协商会议、镇街和村社协商议事会议等机制,向群众敞开协商大门,让政协走近群众。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